繁體中文简体中文

在浙江省吴姓委员会[吴姓企业家]访问老田吴古村落座谈会上的汇报材料
来源:老田协会 | 作者:吴承龙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13 | 4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浙江省吴姓委员会访问老田吴古村落座谈会上,九华山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汇报了老田吴村的历史、古迹保护和文化内涵。老田吴村有2080余年历史,始祖栋材公西汉元康年间建村,传80余世,人口超60万,外迁至全国及海外。历代人才辈出,包括秀才、太学生、举人、进士及官员,如清代礼部尚书吴襄。近年来,协会重点修复了老田吴氏大宗祠(三治堂)、九华行祠、敦睦堂和栋材公故居等古建筑,融合历史与现代元素,使古村焕发生机。文化方面,老田吴村形成了21种文化元素和五大体系,包括地域农耕、商贾水利、儒家释道忠义孝道、谱牒祠堂书院碑刻,以及诗歌名人与祠祭等多元文化。老田村已被评为安徽省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、中国传统村落。协会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,深化浙皖吴氏宗亲合作,共同推动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。

在浙江省吴姓委员会[吴姓企业家]访问老田吴古村落座谈会上的汇报材料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54kgmhP3YffWKPs3-uJIag

九华山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

(2025年9月11日下午)
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浙江省吴姓委员会的各位同仁、各位吴姓企业家宗贤:

  大家下午好!

  秋风送爽,生机盎然;浙皖同心,宗亲恳谈。首先,我受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的委托,谨代表老田吴氏宗亲及协会团队,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、企业家、宗亲与嘉宾,致以最热烈地欢迎!浙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之地,在产业升级、文化活化等领域的先进经验,一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。今天各位亲临考察指导,这份对宗族文化的珍视、对古村发展的关切,让我们备受鼓舞。你们这种求真务实、追求卓越的精神,值得我们学习,特向你们表示诚挚地敬意!下面,我从历史形成、古迹保护、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向各位作一汇报。

  一、历史脉络篇:溯千年文脉,铸吴氏世家根基

  老田吴古村落的发展,是一部与九华山共生、与时代同行的宗族奋斗史。老田吴氏始祖栋材公自西汉元康年间归隐此地建村,村史有2080余年,传80余世。外迁至全国大部分省市,直至海外。据统计,各地堂号累计达60多个,老田吴氏人口超60万人。

  千百年来,老田吴氏始终秉持“耕读传家”祖训,文风鼎盛、人才辈出,灿若星斗。据《老田吴氏宗谱》记载和初步调查,自西汉至清末,老田吴氏共有秀才301人,太学生386人,中举入仕的有73人,进士6人,官自知县至太守、侍御史;清代礼部尚书吴襄公的《梅花诗百首》,广为流传。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数十名教授、专家、学者、研究人员。

  在老田吴氏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,有众多的先贤为家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首当其中的为栋材公,开启了老田吴村。卿玉公为栋材公次子,任侍御史,见王莽有篡汉之心,遂归田,侍奉父母。第23世器高公,主持首修创谱,奠定宗族传承根基。器高公长子孟光(687-767),于唐开元年间接济新罗王子金乔觉,资助其开辟地藏道场,成就九华山佛教道场。第46世吴鹏飞(957-1026),授穆州刺史,重修水口社庙和协济行祠,修建“玉带桥”,续修宗谱。第59世,吴永廉、吴永宁、吴永言、吴永晟四兄弟,和睦创业,倡导启蒙教育。第63世,明朝军事大臣吴文梓(1536-1620),任兵科都给事中(相当于国家军队纪检书记或副书记),奏请加强海防抗击倭寇,受到朝廷重用,捐俸续修宗谱。第64世,吴大作为文梓公侄,广西忠州同知,建造了“老田吴氏大宗祠”(三治堂),后续有13座支祠相继建造。第67世,吴襄(1661-1735),为清礼部尚书,编撰朝廷典籍,才华横溢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均钦赐龙匾三块(“老成端谅”、“皇恩三赐”、“钦点父子翰林”),还有朝廷封号匾牌达120多块,悬挂在“三治堂”内,在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。其父日光公,设立修订了《家规》三十条。

  二、古迹保护篇:承古建遗韵,焕古村时代生机

  老田古村落现存古建筑多达近百处,涵盖祠堂、书院、古民居、牌坊、水利等,承载着宗族记忆与建筑艺术。2016年7月,经批准,“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”正式成立。经过一年多时间筹备,相关手续得到各级政府批准后,于2018年起,保护发展老田古落进入实质性关键时期,我们先后完成三大核心古迹的保护复建。

  一是恢复修缮了以“老田吴氏大宗祠”、“九华行祠” 为代表的古建筑。“老田吴氏大宗祠”与“九华行祠”连成整体,为老田吴氏总祠,堂号“三治堂”,各支系建有十三座支祠。由老田吴氏64世曾任广西忠州同知的大作公(1564-1642)告老还乡后率众集聚资财筹建,据旧寝堂正梁留记推测,始建期约为明朝万历后期至崇祯元年间(1628年),分期五年建造而成。1987年自然倒塌,匾额及诗画毁坏殆尽。2019年,在族人和社会各界的赞助下,宗祠成功复建。2020年,先后建立了“吴氏家风馆”、“梅诗百首展”;2022年初,完成了“九华行祠”的整修。

  二是恢复建设了“敦睦堂”为代表的古建筑。作为村内最大的支祠之一,2022年二、三季度,复建了“敦睦堂”,起始并称的“池阳书舍”重现,曾是启蒙教育的场所,现在为村农家书屋。

  三是恢复建设了“新城旧第”为代表的古建筑。栋材公故居,也称“慕亲堂”、“新城旧第”,2024年3至8月,恢复建成。随后,相继修缮了四幢四正大屋。结合打造精品乡村,靓化了玉带河,利用现代元素,打造了行祠广场、慕亲广场。

通过古迹的恢复,让历史与现代深度融合,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交相辉印,古老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。“老田吴氏大宗祠” 被池州市确定为“历史建筑”,老田村先后被安徽省、国家住建部确定为“历史文化名村”、“中国传统村落”。

  三、文化内涵篇:汇多元文化,扬老田独特风采

  老田吴古村落的文化魅力,在于其融合地域特色与宗族精神的多元性,历经千年沉淀。2025年11月初,安徽省广电“我爱诗书画”栏目编辑部8名专家学者,来老田村进行两天的全方位考察,在总结时,提出老田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,完全可以称“老田文化”。通过初步挖掘整理形成了21种文化元素五大文化体系,共同构成“根脉深、底蕴厚、特色明”的文化图景。

  1、根脉之源:地域与农耕文化。地域文化与农耕文化是老田吴氏立足的根基。九华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地域文化,而农耕生产则是安身立命之本,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土壤。

  2.兴家之道:商贾与水利文化。商贾文化展现了吴氏在商业领域的开拓进取,水利文化则体现了其在生产建设中的智慧与实践。二者相辅相成,是家族兴旺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。

  3.立世之魂:儒家、释道与忠义、孝道文化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、释道的哲学思想,以及忠义、孝道的价值观念,共同塑造了老田吴氏的精神内核与道德准则,成为家族成员立身于世的精神指引。

  4.传承之器:谱牒、祠堂、书院与碑刻文化。谱牒记载家族世系,祠堂凝聚宗族情感,书院传承文化知识,碑刻铭记历史事迹。

  5.彰表之韵:诗歌、名人、堂号、字辈、建筑、地名、玄学、双龙与祠祭文化。诗歌文化彰显文学底蕴,名人文化提升家族声望,堂号、字辈文化强化家族标识,建筑与地名文化承载地域记忆,玄学、双龙与祠祭文化蕴含独特信仰与仪式。李白对老田吴的赞誉,王阳明、翁同龢、张英等文化名人与老田吴氏结下了不解之缘,让老田吴久负盛名。目前,双龙文化与祠祭文化正在非遗申报中,双龙已获得安徽优秀体育传统运动项目(全省仅十家)。它们共同构成了老田吴氏丰富多彩、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。

  以上是老田吴古村落的相关情况汇报,不足之处,恳请各位领导、宗亲、嘉宾批评指正。期待以此次交流为契机,学习浙江先进经验,深化浙皖吴氏宗亲合作,共同推动老田吴古村落的文化保护与发展,让千年宗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!

     谢谢大家!(吴承龙讲话稿)

附一:关于“老田”村名的来历(民国六年,谱载记述)

  九华山″老田″,谱载″膏膄灌溉不涸,栋材公解佩易焉,吴为世业故名之"。

  解释:九华山下的“老田”,族谱中记载道:“(这片土地)土壤肥沃,灌溉的水源常年不枯竭;吴氏始祖吴栋材公(用自己的)玉佩换取了这片土地,此后吴家世代将其作为产业经营,因此得名‘老田’。”

  -膏膄:“膏”“膄”均指土地肥沃,这里合指土壤肥沃、适宜耕种的良田。

  -灌溉不涸:“涸”意为干涸,“灌溉不涸”即用于灌溉的水源(如河水、泉水等)常年不断,能稳定滋养农田。

  -解佩易焉:“解佩”指摘下玉佩(古代玉佩是士大夫阶层重要的随身饰品,兼具身份象征与实用价值);“易”是“交换、换取”的意思;“焉”为代词,代指前文提到的“膏膄灌溉不涸”的土地。整句指吴栋材公用玉佩作为交换物,获得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。

  -吴为世业:“吴”指吴氏家族;“世业”即世代传承的产业,这里指吴家将这片土地作为祖产,代代耕种、经营。

  -故名之:“故”是“因此、所以”;“名之”指为它(这片土地)命名,“之”代指土地,最终定名为“老田”。

  “老”字的解释:形容词和动词各有18种解释,动词有5种解释,副词有3种解释。“老田”的“老”字,作为形容词,就是“很久以前就存在的”

附二:关于“三治堂”的解释

  “三治堂”是宗祠的总堂号,并制作匾额高高悬挂。三治堂,可理解为儒学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“治家治世治国”范畴。过去常讲“儒家治世、佛家治心、道家治身”,对个人来讲是“治心治家治世”,用现代来讲是“自治为本、德治为基、法治为要”。为此,我们将“三治堂”的三治作为族人励志向上、兴家立业的座右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