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汉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传
吴栋材(公元前107年-前25年),河南南阳府唐州桐柏县嘉兴厢人,西汉长沙王吴芮后裔子孙,大九华山老田吴氏开基始祖,以政治气节与开拓精神为家族奠定千年基业,其事迹载于《老田吴氏宗谱》及地方文献,精神遗产流传至今。
一、世家渊源与早年立身
栋材公出身名门望族,其先祖吴芮为秦末汉初名将,起兵反秦归附刘邦,封长沙王,治下轻徭薄赋、体民休息,深受江淮百姓爱戴,家族声望自此扎根。栋材公自幼浸润先祖“治国安邦、体恤民生”的遗风,聪慧过人且胆识卓绝,青年时期便以才学闻名乡里,为日后仕途埋下伏笔。
西汉元康年间(公元前65年-前61年),栋材公凭借出众才干获朝廷重用,官拜顺元府太守。任上,他深入体察民情,遍历辖区山川田野,推行劝农桑、兴教化的政策,着力化解地方矛盾,短短数年便使辖区“吏治清明,民物殷阜”,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,成为西汉中后期地方官中的佼佼者。
二、为民请命与仕途转折
汉宣帝神爵年间(公元前61年-前58年),顺元府遭遇罕见大旱,“赤地千里,禾苗尽枯,百姓流离”。栋材公目睹灾民易子而食的惨状,心急如焚。彼时恰逢朝廷为皇太后祝寿,敕令各地进献奇珍异宝,地方官吏为逢迎上意,竟不顾灾情催逼贡品。
面对民生疾苦与朝廷政令的冲突,栋材公坚守“民为邦本”的信念,毅然上书直言:“臣所辖之地,遭逢大旱,赤地千里,百姓无以为生,若再强征贡品,恐生民变。望陛下体恤万民,暂免贡品,以安民心。”这份奏书言辞恳切,却触怒朝廷,被斥为“违逆礼制,沽名钓誉”,最终被贬为六安令。
此番遭遇,实则是栋材公对吴氏家族“三让立德”祖训的践行--先祖泰伯、仲雍让贤避位的高节,在他身上转化为“宁折不弯、为民发声”的政治气节,也成为其人生抉择的重要转折。
三、归隐九华与开基立业
赴六安令任途中,栋材公偶遇时任陵阳尹的僚友窦子明。窦公素慕其为人,且信奉道教无为而治,向他盛赞九子山(今九华山)“峰峦奇秀,高出云表,实乃仙境”。受其邀约,栋材公前往游历,见山间云雾缭绕,溪流潺潺,峰峦如画,心中官场积郁顿时消散,遂生归隐之意。
公元前60年(神爵二年),栋材公毅然“解组携家”,辞官归隐于九子山北麓的松阳图新城里(今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),开启了家族开基的艰辛历程。初至之时,此地“荒草萋萋,人烟断绝,无径可寻”,栋材公未改初心,即刻带领族人垦荒拓土。他亲率族人踏勘地形,规划田畴,用简陋农具清除荆棘、翻耕土地,遇坚硬地块便先引水软化再行耕作;为解灌溉之困,又带领众人沿山势开凿沟渠,将山泉水引入农田。数年间,族人“沐风栉雨,寒暑不避”,终将荒芜之地变为“阡陌纵横,庐舍相望”的宜居村落。栋材公还定村名为“老田”,以“良田育好苗,心田育贤人”勉励子孙,奠定家族精神根基。
四、文化交融与家族传承
栋材公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以耕读传家践行社会责任。他在村中设立蒙学,延请学者教授族人与乡邻子弟,主张“农为立身之本,学为济世之基”,开创了老田吴氏“耕读并重”的传统。这种理念与后世的九华山佛教文化逐渐交融,形成独特的“农耕与信仰,佛在心中”的思想,体现在文明家风中的“睦宗族、敦风化”与佛教“慈悲为怀”相互印证。
谱载新罗僧地藏(金乔觉)上九华山修行时,曾落脚老田吴家,受族人吴用之接待并指引上山之路,自此吴氏家族与九华山寺院结下深厚佛缘。族人事佛不废农,助僧不违礼,历代参与寺庙修缮、资助僧众,成为地方文化交流的佳话。唐天宝年间,李白游历九华山,听闻老田吴氏故事,感慨题诗:“洪荒既已判,江天今已图。未有九华图,先有老田吴”,足见其家族声望之盛。
栋材公的开拓精神与品德传承,使后裔人才辈出。据《老田吴氏宗谱》记载,自西汉至清末,家族中举入仕者达73人,秀才301人,太学生386人。明代兵科都给事中吴文梓、清代礼部尚书吴襄等朝廷重臣,更是将家族耕读传统发扬光大,使老田吴氏成为皖南望族。
五、身后影响与精神不朽
栋材公享年83岁,逝后葬于玉屏峰延绵至六泉口河西山脉“曹溪寺鳳凰嶺九龙十八窊”,其墓冢历经千年,成为族人寻根问祖的圣地。他所奠定的家族文化,经《老田吴氏宗谱》七次大修(始于唐初,讫于1995年)得以完整传承,现存明万历二十年刊印宗谱,为研究家族史与地方史提供了珍贵史料。
在当代,栋材公的精神价值愈发凸显。2024年8月,其故居“新城旧第”按明清徽派风格重建,融入现代文物保护技术,内设多媒体展陈,生动再现其生平与家族变迁。老田吴氏大宗祠被列为九华山风景区廉政教育基地,以其“为民请命、清廉自守”的事迹教育后人。高校学者对“大九华老田吴文化”的研究,更使这位两千年前的始祖形象愈发鲜活。
从河南桐柏的世家子弟,到勤政太守,再到九华山下的开基始祖,吴栋材以“大善、大爱、开拓”的精神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。他的故事证明:为官者的气节、开拓者的坚韧、传承者的智慧,终将跨越时空,成为后人不竭的精神滋养。
吴家红吴先培
2025年9月26日
版权所有: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 Copyright 2017-2027
电话: 0566-2368 699 www.ltgc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8001343号-1;